[應用與影響-6] 農業也可以很AI 清大開發「智慧精準農業」

台灣農村勞動力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,學者將新興科技運用於傳統農業,不只解決缺工問題,還能創造商機。

清華大學推新一代智慧農業,用無人機衛星空拍大數據分析等科技,發展「智慧精準農業」,幫助台灣在地的火龍果、三星蔥、咖啡等作物精算產期、提升品質,降低成本、提高售價,更與台灣東協商會簽訂策略聯盟合作,要將成功經驗推向國際。

讓農業「長智慧,更精準」
主導研發團隊的黃能富教授表示,智慧精準農業簡單來說就是「天地融合」。
無人機在天上飛,地上則有溫度、濕度、光照的感測器,透過LoRa的長距離低功耗技術,最遠可將數據傳到20公里的基地台,再透過雲端和人工智慧技術,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,也可自動為農作物施肥、灌溉、照光、吹風扇,農民可節省人力及物料成本,並提升品質及產量,增加收入。

教授舉例,台灣因為夏季多雨,不利火龍果成長,必須改在冬季種植。
然而冬天日照不足,晚上需「補光」,而燈光要開多少時間,就是成本的關鍵,開久了電費過高,必須精準、全自動化地做好燈光控制,讓火龍果照光品質均勻。

火龍果農場老闆劉世權表示,以前晚上都得騎機車巡田、看燈有沒有亮,巡一回要2小時,現在靠無人機只要20分鐘。無人機還可在火龍果開花時,拍攝花朵數量,精準預測產量和收成日期,方便規劃出貨。

會有這樣的想法出現,是由於黃能富教授和妻子成長於花蓮瑞穗,岳父母種植文旦柚及咖啡豆,黃教授每年返鄉都要幫忙農活。他發現台灣許多農民年紀大了,還要面對颱風等天災及缺工問題,勞苦終年卻所獲甚微。專精物聯網及數據分析的「農家女婿」黃能富於是從兩年前開始組織團隊,投入「科技農場」的相關技術研發。

台灣有非常多有經驗的農民,但大多年紀偏大,如何將他們的智慧保留、傳承下來,是未來的關鍵。研發團隊與農業專家們合作,建立智慧庫,讓台灣農業能永續經營。

東南亞國家從事農業人口超過半數,若將智慧農業技術成功推廣到東南亞國家,不僅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,也可改善農民生活,是最好的外交。

清大校長賀陳弘表示,農業4.0是需要跨領域合作,才能成就的事業,未來農夫不只是農夫也會是工程師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應用與影響-20] Google 街景車 一車多用(更新)

[應用與影響-17] 2018智慧城市-台灣7佔3

[應用與影響-12] 測血糖不刺手指 用變色提醒你